智能家居何時能夠進入普通家庭?

 後疫情時代,隨著人們居家時間變長,對家的智能化關注度越來越高,智能家居行業蓬勃發展。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16到2021年,中國智能家居市場規模持續擴大,從2608.5億元增至5800.5億元。

  智能家居受到消費者廣泛青睞,但其實際使用體驗仍有很大提升空間。“目前智能家居大多是以智能單品為核心的單點智能,簡單系統,初階場景,連接上多以’點控點’為主。”近日,華為常務董事、終端業務CEO余承東指出,目前智能家居缺乏系統級場景聯動,在他看來,全屋智能的本質是空間交互革命,有望成為傳統智能家居的破局之道。

  套系化助推全屋智能普及

  去年4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要求到2022年底,數字家庭相關政策制度和標準基本健全,到2025年底,構建比較完備的數字家庭標準體系。數字家庭的發展已成為大勢所趨。

  “智能在過去是小眾的,但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更多群體開始關注智能化產品;從小眾人群、極客群體,到普通用戶,現在越來越多人開始接受智能化產品。”雲米科技創始人、CEO陳小平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智能家居消費正呈現出泛人群化的趨勢,隨著受眾面越來越廣,預計在未來一到兩年內中國智能家居的普及率將迎來較大提升。

  與此同時,消費者對於智能化的理解和期許也在提高,對智能家居的需求更加明確。“用戶希望家是一個整體,而非一個個設備孤島。”陳小平指出,雖然目前市場上不缺智能產品,但多為燈具、空調、冰箱等單品,各品類品牌自有其一套智能交互系統,單品間難以連接互通,甚至讓使用步驟更為繁瑣。

  近年隨著家電套系化趨勢凸顯,過去因為不同品牌家電而難以實現的全屋智能反而變得容易。“近兩年越來越多用戶會問,這個房子給我一套都搞定需要多少錢?”陳小平發現越來越多消費者希望能夠獲取一站式、一整套智能家居解決方案。在他看來,行業的最大變化,就是從過去賣產品變成了賣解決方案。今年,雲米聚焦一站式全屋智能解決方案。

  無獨有偶,3月16日華為也對外公佈了其最新全屋智能解決方案,余承東直言:“華為終端業務未來五到十年的一個長期戰略,就是全場景智慧生活戰略。”據其介紹,華為全屋智能正從住宅領域延伸至醫療、教育、辦公、酒店全空間,目前已經與世茂、綠地、金茂、遠洋等地產商戰略合作。

  海信冰箱國內營銷總經理薄元勳認為,隨著全屋智能的普及,用戶對智能已經不是概念上的狂熱,而是追求能否真正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痛點,帶給生活更多的便利進而提高生活品質。

  一系列動作無不顯示出智能家居的下一個戰場將是“全屋智能”。IDC最新數據顯示,2021中國智能家居設備市場出貨量為2.3億台,同比增長14.6%;預計未來五年智能家居設備市場出貨量將以21.4%的複合增長率持續增長,全屋智能解決方案在消費市場的推廣將成為市場增長的重要動力之一。

  用戶體驗仍待提升

  今年以來,智能家居領域動作頻頻。1月,歐瑞博宣布完成新一輪總金額達10億融資,計劃用於智能家居產品與系統創新、全宅智能操作系統及AIoT人工智能技術研發投入以及智能家居生態與零售平台的構建。2月,海爾先後與居然之家、紅星美凱龍戰略合作,全面加速場景品牌三翼鳥體驗店落地。

  21世紀經濟報導梳理髮現,從目前全屋智能的玩家來看,既有海爾、美的、創維、雲米、索菲亞、歐派等家電家居企業,也有小米、華為等致力於打造智能生態的企業,此外以百度、阿里、騰訊為代表的互聯網陣營則選擇流量+生態路線,聚焦在如智能音箱等少數智能單品上。

  雖然全屋智能前景可期,但當下仍有不少痛點和挑戰。根據CSHIA數據,2019年我國全屋智能家居落地套數約超過20-40萬套,2020年全屋智能落地戶數達到約30-50萬套,僅佔新開發樓盤的1%。面對全屋智能這樣的“新物種”,出於對使用效果、數據隱私安全、安裝成本三大痛點的擔憂,消費者從認識到購買仍存在一定時間週期。

  在陳小平看來,目前智能家居主要有兩大普及瓶頸,“第一個是產品智能化有什麼用,產品最終要幫用戶解決問題;第二個是要有服務能力,用戶買回家不會用怎麼辦?”他認為,技術是智能家居發展的核心推動力,廠商的技術投入將直接決定產品是否有用、好用。

  以語音交互技術為例,雖然已經廣泛應用,但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用戶通過智能音箱控制時,每次都要回到音箱附近,又比如喚醒設備時,有時會出現多設備同時相應的狀況,體驗混亂。

  全屋智能意味著需要不斷突破和升級技術來實現家居連接和場景交互。據悉,華為正引入工業級通信連接技術PLC用於家庭物聯網,將智能駕駛的毫米波傳感技術應用於智能家居感應。而云米則從無感組網、空間感知、主動智能、自然交互四大方面繼續深耕全屋智能解決方案。

  “接下來我們會圍繞’智慧家’不斷打磨現有產品,在已有的60多個大類全屋智能產品上做迭代升級與軟件體驗的優化。”現在用戶購買智能家居產品佔比在5%-8%,陳小平預計,隨著消費者教育、行業技術等不斷向前,未來一到兩年,這一比例將達到15%。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發表迴響